日本明明是在8月15号投降,为什么抗战胜利日反而是在9月3号呢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52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3500万,这个数字,意味着什么?这代表着我们有3500万同胞在14年抗战的苦难岁月中死伤。这组惊心动魄的数字,就是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代价。可每年的9月3日,当你在地铁里、餐馆中刷着手机时,是否还记得这一天的来历?有人疑惑:日本明明在8月15日宣布投降,为什么我们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却是9月3日?难道这背后还有故事?今天就来说说,这个不同寻常的9月3日。

一边是日本宣布“终战”,一边是盟军要日本白纸黑字地签下无条件投降书。两边表面上都说“好,打完了”,可这两天的距离,到底埋着几层意思?日本在8月15日天皇裕仁广播“终战诏书”,用的全是“天皇自称”,只字不提“投降”或“失败”,仿佛不是侵略暴行的罪魁祸首,而是不得已的“解放者”。有学者甚至说,那份诏书其实像是写给日本自己人看的“自尊安慰剂”,连“战争责任”都不愿认。可实际上,炮火还未停歇,日本国内仍有部队负隅顽抗。反观同盟国——尤其是中国和美国,要求日本必须在9月2日于密苏里号上签字画押。有人说,这不就是同一份投降吗?可这里面的门道,恐怕没这么简单。到底是哪一天才算日本“真正的投降”?为什么,我们非要选9月3日来纪念?吊足了人的胃口,就不信你不想往下看。

先梳理一下历史线索。1945年8月6日和9日,美国在广岛长崎各丢一颗原子弹,外号“小男孩”和“胖子”,让当时的日本人和世界都为之一震。按说核爆一响,帝国主义脑袋也得发蒙,果不其然,8月15日,日本天皇拗不过现实,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,向全球“广播终战”。不过,老百姓收音机里听到的不是认错,而是满满的“为国为民苦中作乐”,甚至渲染起自己打仗的“正义”,对中国这边的苦痛只字不提。普通民众中的激愤当然可想而知:有人在村口贴小字报“还我河山”,也有老人说,“日本人哪会低头?他们只是在表面上投降而已!”很多历史老师上课时还反复叮嘱,“记住是8月15日天皇那天‘说了',”但“密苏里号那天才是真的签了字”。美国等盟国一边等日本表态,一边继续封锁陆海空,一声令下,9月2日,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字。签字现场照片传遍全球,“无条件投降”才真正摆上了台面。9月3日才是新中国民众举国同庆的日子。所以说,这场“二次投降”,中国人和世界各国到底应该认哪一天?你怎么看?

热热闹闹的庆祝之后,历史看似恢复了平静,但风平浪静之下,却是暗流汹涌。有观点说:“反正日本已经认错签字了,该过去的就过去了。”甚至有人觉得,“日本对中国的态度,现如今也不全是敌意,怎么还一直揪着历史不放?”还有不少风声传来,比如“和服风波”:在中国城市里穿和服自拍,成为年轻人追疯的新潮流,引发不断争议。不少网友说,“只是衣服而已,不能赖到历史头上。”但也有声音反击:“和服没错,可别忘了,有些人借机宣传那段侵略史,才是我们不能忍的。”现实中的日本社会,战后几十年,有的政府大力推动"和平教育",让年轻人认识侵略历史,也有右翼势力不断鼓噪“美化战争”,把当年发动侵略说成是“解放亚洲”。有些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一知半解,反而觉得中国“小题大做”。就像有一层薄冰,踩在上面,看似平稳,其实还随时可能裂开。这种假性平静,是压抑的,是充满变数的。难道,历史真的就这样被时间冲淡了吗?

事情到这里,突然峰回路转。你如果以为“日本已经彻底悔过”,那可就太天真了。近年来,日本部分政客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,“自卫队”频频扩军、解禁集体自卫权,军国主义幽灵蠢蠢欲动。博物馆里对侵略历史的表述开始模糊,历史课本边角缝里藏着“日本解放亚洲”这样颠倒黑白的描述。明明是发起战争的侵略者,却企图用“受害者”形象大洗白。与此同时,一边有宣扬“历史和解”,另一边的政客却参拜靖国神社。藏头藏尾、口头上说“不会再战”,实际上扎堆高级装备,开设“防卫新基地”,还在东海问题上节节试探。这些老把戏让人想起密苏里号上的投降签字仪式:当初那笔一签,就是为了把战争罪行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。现在,他们却一边“美化战争”,一边让更多日本人逐渐淡忘那段铁证如山的侵略历史。原来,9月3日之所以被中国人视为民族记忆的“底线”,是警醒和提醒,也是防线。之前那些“假平静”,到这一步全都翻了底朝天。

风头正盛之际,新的问题又冒出来。表面上,国际关系逐渐恢复常态,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往来依然火热。和服、寿司、樱花等“日式文化”已在中国各地流行开来。有些人开始迷惑:“都快80年了,咱们是不是该翻篇了?”再有,部分年轻一代对历史认知越发模糊,一堂历史课只剩无声PPT、一块和服布就能成为网络吵闹话题。可是,背后的危机并没有解除。日本政坛右翼势力阴魂不散,挑战“和平宪法”,悄然推动军费上涨。日美同盟暗流涌动,各种军事演习不断。到了国际舞台,部分日本议员在联合国、各大国际论坛极力狡辩侵华史,不承认南京大屠杀、三光政策等滔天罪行。你说这是不是有点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?有意思的是,越是在国际舆论上日本刻意低调、搅浑水,越是国内一些声音嚷嚷“我们得‘向前看'”。要不是每年9月3日这根“历史的定海神针”在那里,难保有一天,某些人真的把悲壮的历史都给装进了老黄历,成了博物馆里的废纸。分歧加深,现实中和解似乎更加遥遥无期。

有的人说,现在和日本打得火热,学日语的、买日本货的到处都是,为什么还要一年一度纪念9月3日?按他们说的理,咱们是不是哪天也能喊一句“忘记历史、面向未来”?每当听见这种论调,我都佩服他们心宽,是不怕将有一天,历史课本上的“泪与血”,变成外国动漫里的“热血青春”。有人甚至“夸”我们小题大做,说中国人爱“记仇”,其实我倒觉得,人家就是“与时俱进”,连自己的国难日子都可以随便改,真有气度!不过你要是看到有人在网络上炫耀穿和服、摆大拇指“中日友好”,你也可以理解人家追时髦,谁叫“帽子底下爱国、上身就国际范”呢!挂在脖子上的“忘记”,可比刻在骨头里的“铭记”轻松多了。这么大的历史摧残还能“云淡风轻”,我是真羡慕。可惜,我们能有今天的和平生活,不是“日本人忏悔”得来的,而是3500万条中华儿女生命和无数残破家园换来的。人家一句“对不起”,我们是不是就该全部原谅?你信不信,真有人信。

日子一年又一年,9月3日到底要不要被忘掉?有人说,“都活在21世纪了,每年‘缅怀',是不是过于沉重?”也有人反驳,“国耻若忘,自家门口迟早再响警报!”你觉得呢?9月3日是应被铭记的底线,还是可以抛诸脑后、各过各的高兴日子?说得久远点,将来你的孩子还会知道这一天的真正意义吗?欢迎说说你的看法——你,是站在铭记历史的一边,还是觉得大家该再潇洒一点?